2024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,8月29日,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4次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。《报告》显示,截至2024年6月,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(10.9967亿人),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,互联网普及率达78.0%,中国互联网迎来了更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当上网越来越方便,各个年龄段的网民都在扩大,网络不单单是个人的事,也在经济社会全领域产生一系列蝴蝶效应,对各方面的影响无远弗届。未来的世界必然是一个网络的世界,更是一个数字化的世界,网络和数字化将会构成这样一个世界信息化的主要部分。而11亿网民的超大规模,使互联网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能,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,催生出更多经济类型,创造更多就业机会。
但同时也要看到,互联网空间的隐匿性淡化了信息发布者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,受“流量经济”刺激,或者出于排解私愤,个别网民或自媒体博眼球、求关注,频繁发布“改头换面、张冠李戴”式不实信息,进行造谣诽谤、恶意炒作,更有甚者,多次发布“移花接木、指桑骂槐”式谣言信息,侮辱谩骂、攻击诋毁他人,或挑起对立、煽动拉踩,借此博取流量,以达快速涨粉、谋取非法利益之目的,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和互联网空间秩序,危害广大网民合法权益。
网络空间天朗气清、生态良好是广大网民的共同期待,也是管网治网的重要目标。近年来,网络安全法、数据安全法、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法、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》等法律和法规和管理规定的出台,完成了网络法律体系的基本构建,网络内容安全整治行动深入推动,互联网行业自律慢慢地增加,网络素养教育活动创新开展,网络生态持续向好,亿万网民的上网体验不断得到一定的改善。中央网信办以及各地网信办持续开展“清朗”系列专项整治行动,每年围绕群众关注度非常高、反映非常强烈的明显问题,持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,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效果。
值得一提的是,虽然国家始终致力于打击网络谣言,但互联网的戾气依然不同程度存在。在“流量为王”的时代,网络暴力正毫无差别地伤害到每个人,甚至一些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。从钟南山、袁隆平、张桂梅,到陈梦、全红婵……那些毫无凭据的恶意,那些指鹿为马的栽赃,那些煽风点火的对立,如密集无形的子弹一颗颗无情射向无辜良人的同时,也一寸寸伤害着这片原本淳朴的土地,人与人之间正失去鲜活的坦诚与交心的信赖,变得或是小心翼翼,或是直接缄口不言。
谣言止于智者,我们每个人都可当好“谣言粉碎机”。网络环境的文明程度,深刻影响着每一位网民的切身感受和利益,更关乎整个社会的风气和文明秩序。每一句恶言,都是伤害他人与时代的匕首;每一句善言,都是照亮他人与时代的橘灯。广大网民自觉养成安全上网、健康上网、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,是筑牢网络安全防线的重要一环。主流媒体应当发挥引领导向作用,以形式多样的内容供给和传播方式传播正能量,引导广大网民遵纪守法、文明互动、理性表达。每一位网民要做信息传播的“智者”,从我做起、从点滴做起,对网上纷繁信息时刻保持警惕之心,自觉争当网络安全的参与者、建设者、维护者,积极网络谣言,敢于对虚假信息亮剑,不信谣、不传谣、不造谣,坚决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,逐步构建起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的网络治理格局。
治理网络谣言是一场持久战,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需要久久为功。既要保持高压严打态势,又要多方共同行动、齐抓共管,建立一体化“打防管控”模式,通过加强执法协作、黑灰产整治、企业自查整改等机制建设,健全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。公安机关要严格依法履职,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;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职能分工,加大监督管理力度;网络站点平台企业要守好“责任田”,严格规范使用者发布、转发信息行为,完善信息准入机制、监督管理体系,斩断谣言滋生的源头,不能纵容部分用户发布低俗、无价值甚至有害的信息;社会力量也要充分的发挥作用,共同参与网络治理,持续净化网络生态,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。
互联网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,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,应该成为促进理流、激发社会活力、维护社会秩序的公共空间。相关各方唯有携手把专项整治与长效治理结合起来,把外部监管与自我约束结合起来,从我做起、从小事做起、从指尖做起,共同努力筑牢网络安全“防火墙”、拧紧“安全阀”,同心协力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,让网络空间更清朗起来,切实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互联网空间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我们坚信,未来可期的网络强国目标一定能实现。(文/蔺炳正)